1、古人怎么上厕所?
那古人是怎么样上厕所的呢?古代流行一种便携式的入厕器具,它的形状像一头小老虎,所以叫作虎子,也就是我们俗称的夜壶。至于为什么会用老虎来作为器形,说法比较多。有的人认为这是古人表示对老虎的厌恶,还有一种说法认为,这和汉代名将李广有关。据《西京杂记》里面的一段描述,说李广在打猎的时候,射死了一只老虎,便“铸铜像其形为溲器,示厌辱也”。什么意思呢?就是说我杀了这只老虎,然后我就把它的形状做成一个夜壶,来表达我对它的征服。
那现存最早的虎子是战国时代墓葬出土的,这说明虎子的出现远在李广之前。
2、厕纸是如何发明的?
有没有想过这个问题,古人上厕所要怎么擦屁股?要知道我们今天上厕所普遍使用的卫生纸出现至今,也就是100年的时间,而且它发明的过程还非常戏剧化。
据说在20世纪初,美国史古脱纸业公司购进了一大批纸,可由于运送过程中的疏忽,这个纸就受潮了,它产生了很多的皱褶,就没有办法再书写使用。老板非常苦恼,眼看着这个白花花的银子就不见了,史古脱就脑洞大开,在卷纸上打上一排一排的小洞,把它撕成了小张的纸片,然后卖给了火车站、饭店、学校这些地方,就是最早的入厕用纸。那史古脱就将这种纸命名为“桑尼”卫生纸巾,因为它很柔软,而且很好撕,在市场上大受欢迎,很快就风靡美国,而后又走向世界。
万万没想到吧,卫生纸是一场意外发明的。
3、李白的酒量真的很好吗?
我们都知道说李白斗酒诗百篇,那李白到底喝了多少酒呢?他的酒量是不是很好呢?后来有考证说李白的酒量就是三瓶啤酒。
所以古人最早喝的酒,是度数非常低的酿造酒,它是用大米、黍米、粟米等谷物为主要原料发酵酿造而成,这种酒的过滤技术并不太成熟,所以酿出来的酒你举起来看,会发现其中有很多微微的沉淀物,这就是细微的米渣。所以这样的酒是有非常浑浊的状态,那那个时候酿酒也没有无菌技术,所以我们看到古代的酒会含有很多的微生物,它的颜色有可能是绿的,表面还会浮一层白色的漂浮物,如同白色的蚂蚁,所以就有“绿蚁新焙酒”,“蚁绿酒”就是从这里来的。
那古代的文学作品,经常把酒称之为浊酒,我们听过“一杯浊酒尽余欢”,为什么呢?就是因为酿酒技术并不成熟,那古代的酒也是非常容易腐败和变质的,所以古人的喝酒习惯就是煮了再喝,其实是为了消毒。那么曹操和刘备的煮酒论英雄,实际上就是杀菌消毒,喝了我们不窜稀不上厕所。
4、古人是怎么刷牙的?
有很多人问说古人要不要刷牙呢?我们现在一天要刷好几次牙齿对吧。那在隋唐时期,刷牙就开始在中国出现了,但那个时候的刷牙方式,和我们今天完全不一样,用的是揩齿法,什么意思呢?这是一个动词,这种揩齿法源于古印度,它和佛教有关。
相传当年,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布教,身边围绕了很多的弟子纷纷开口说话,口臭相当严重,于是释迦摩尼就开始劝说大家要注意口腔卫生,重视清洁牙齿,然后教了弟子们一个方法,就是用树枝来制造刷牙工具。那后来随着佛教传入了中国,这种揩齿法也传到了中国。
唐代有一本医书,叫作《外台秘要》,里面具体记载了一个细节,说“每朝杨柳枝咬头软,点取药揩齿,香而光洁”,什么意思?就是说把这个杨柳枝截下来一截,其中的一头用牙齿咬软了,蘸上少许的药粉用来刷牙,这种方法就被称为杨柳枝揩齿法,那杨柳枝又称作齿木,就是牙齿的齿,这个齿木就是中国最早的刷牙用具,就是那个年代的牙刷。
那如果没有杨柳枝也没有树,怎么办呢?实在不行伸手指,用手指直接揩牙。在敦煌石窟第196窟中,就有一幅壁画出自晚唐,叫作《劳度叉斗圣变》,其中就能够看到用手指揩牙的画面。
那今天的日语中还有“杨枝”一词,意思是什么呢?就是牙签和牙刷,这应该是来自中国大唐的叫法。
文章来自点滴成长课堂。发布者:姜酱,转载请注明出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