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两天给南瓜在看这本《我的地图书》,因为最近我们两个在阅读地理相关的绘本。当时买的时候,初看书名,以为是和地理启蒙相关联的,没想到,竟然是一本专属于孩子的自传涂鸦书。
就这样一本奇奇怪怪的书,它没有任何故事情节,但是可以让孩子看完后产生共鸣,迫不及待想要自己也来露一手。

这些是南瓜看完后自己画的东西,大部分文字标注他让我给他写上。
从小至今他都喜欢用铅笔或者单色笔去绘画。

这本绘本从环衬到内页,无处不透出绘者俏皮而又幽默的创意以及孩童般的天真。虽然取名为地图书,但是和我们传统含义中的地图有些不一样,可是串联起来,它便是孩子内心属于自己的地图。
每个孩子总是喜欢把那些稀奇古怪,大人觉得破破烂烂的玩意当成宝贝,并把它们藏起来,藏宝地图可以是自由发挥想象,也可以根据实地位置来绘制,也可以边画边设计。
作者的这幅藏宝地图,一眼望去便是通过假象构思出来的,守护着宝藏的有传说中的怪兽,而远处伫立着城堡,另外一边两个骑士踏马而来。是不是有点像《骑士与龙》的桥段?

这是南瓜画的藏宝地图,他用了迷宫的形式呈现了这幅画面,边画边橡皮擦出岔路,画完后他让我给他写汉字标注,并让我走下这幅迷宫。

我的房间这幅图中,作者用了俯视图呈现,画面中,我们知道这是个二胎家庭,房间中有两张床和两个书桌,每个东西都作者都做了标记。

南瓜则用了侧视图(但也不完全是),自己没有办法完全布局,只能把家具一一呈现。

我的一天地图是我觉得最有意思的一副,它有点像思维导图里的流程图,只是作者用了大面积涂鸦的方式去呈现。
通过这种流程图,无论是文字还是图画,都可以清晰表达一天的生活和学习。

南瓜画的他一天的生活,他用了序号顺序来表达,有些内容他给我讲解后才明白。
第1个是刷牙;第2个是勺子叉子以及鸡蛋和牛奶;第3个是去学校玩,他们学校的小中大班按照楼层来排列,最上面还有个溜冰室,教室的旁边是操场,每个攀爬设施旁都有块垫子;第4第5分别是午饭和午睡;第6个是吃点心;第7则是妈妈来接放学;第8个是吃晚饭;第9第10则是看书和睡觉。

我的心地图有点像灵魂拷问,列出自己内心喜欢的东西,我们通过画面可以了解到孩子心中的真实情感。

南瓜也把他心里藏的东西画了出来,有些我特别做了文字标注。
最后他说天太大了,心里无法完全装下,所以把天空单独放在了心外面。

还有这种可能是他假象中的家附近,最近终于除了车以外,他开始在场景中加入人像了,不过小人都还是火柴人的样子。

书中还会有一些有意思的绘画表达方式,比如这个家族地图,用了最最简易的方式来表示,虽然稚嫩,但是很清晰。

还有脸蛋地图,类似于画面标注方式,把每个部位都加以解释。

除了内页中各种形形色色的地图外,护封也是一张地图,它把内页中的一部分内容精简拼接后呈现,可以和孩子一起讨论地图右侧的问题,用故事的方式串联起来。

这本书其实打破了我们常规讲故事的方式,让孩子回归最原始的读图取意,并激发他们的绘画表达力,透过一幅幅的儿童画,让我们更接近他们所想、所爱、所见。
分享完这本书后,也让我想起早年我看的一套关于儿童绘画的书籍—《培养孩子从画画开始》,它讲解每个时期孩子(主要是学龄前)的画画特点,并教给父母如何看懂和倾听孩子的作品。

其实我自己是很感激遇到这本书,因为我也曾纠结于要不要给南瓜选一个美术机构,消磨时间,增长绘画技艺。但是自从遇到了这本书,让我对儿童绘画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。让南瓜可以在绘画上野蛮生长,虽然在成人眼里,不是那种规整好看的作品,但是很高兴,他热爱自由绘画,每天都会拿张白纸随意创作,并且愿意与我分享他的图画故事。
对于育儿书,大多数家长都希望作者给到具体的方法,也就是切实有效的提高或者解决方案。但这套关于绘画的父母用书,它从儿童生理(特别是精细动作)和心理的发展规律来分析儿童绘画。
孩子绘画和成人是完全不同的,看成人的话,只需要安静地欣赏,但对于孩子的画,与其说看画,不如说听画,并且他们绘画后渴望被人倾听。
因为绘画对于学龄前儿童,是一种代替文字的情感表达方式,记录他们真实的当下心理活动,所以其实并不是成人所谓的美观不美观,亦或工整不工整的含义。
其实很多人会因为朋友圈中朋友发布的各种内容而焦虑,特别是哪个孩子英文说得贼溜、哪个孩子又get了哪些技能、哪个孩子上了什么课,即使其他孩子涂鸦的作品也会拿来和自家孩子的来做比较。
但其实如果看完这本书,你会觉得自家充满天真稚气的涂鸦,比千篇一律老师指导的场景绘画来得更有意义。
我把书中孩童的每个阶段的绘画特点,简单给大家列一下。
绘画从涂鸦也就是乱写乱画开始,它是一种手部的玩耍活动,一岁左右幼儿的涂鸦,最初是以肩做轴,动作极其笨拙,画出来很多点点。

然后会过渡到往返涂鸦,因为他们的手开始能够做以肘为轴心的左右往返运动。

当接近两岁的时候,肩和肘开始能够做流畅的协调运动,以前笨拙的圆圈开始变成较标准的圆形。

过了两岁,孩子已经能够用手指来捏东西,这意味着,手的功能的成熟过程是从肩到肘,从肘到手腕,最后到指尖。然后他们能够画单独的线条,并能够把线条连起来,形成一个封闭的圆。

两岁半以后,孩子开始对画加以解释说明,个人意识和要求在日常生活中也非常强烈表达出来,家长只要学会倾听即可,哪怕一个简单的圆,他们也会赋予它故事情节。
跨入三岁,孩子开始有目的的画画,脑海里首先浮想想要画的东西,随后按照自己的想法动手画画,这个时候,孩子就已经给画赋予意义。
头部人像形象开始在孩子的画中出现。当然也会有孩子不喜欢画人物,比如南瓜那个时期,从来没有画过人像。

发展早一点的从三岁半开始,普遍从四岁左右,孩子在画头部的基础上画出手和脚,形成所谓的“头足人像”。

但是他们不纠结于具体特征,随着年龄增长,会逐步认识这些事物、人类所具备的特点。
在四到五岁期间,孩子喜欢在一张纸上画出各种各样的形象。其中,有同一形象反复出现的情况,也有像商品目录一样,排列着形形色色的图案,并且事物之间都有关联。

五岁前后,能画出有序排列的事物形象,他们开始明白各种事物各自具有的特征,不是按照自己看到的,而是按照自己认识到的,只画自己感兴趣和关心的事物,这种现象会一直延续到八岁。
比如南瓜,从四岁开始,基本上所有的绘画都是和汽车有关,一开始是单一的汽车,慢慢,汽车的零部件和装饰开始丰富起来,继而再过渡到场景,而且他一直不喜欢画人足像,也就是将近五岁的时候,场景中开始出现了人,但是形象基本是火柴人的样子。
他之前长时间画单独的车子,家里能画的地方,都在画各种小汽车;

慢慢过渡到了,有装饰、有场景的汽车相关图画;


接近五岁的时候,才愿意场景中填一些火柴人;

这是今年母亲节画的《要帮妈妈做的三件事》,并且兴奋的向我表达他的想法。

四岁半到五岁左右,是孩子进入“感觉写实主义”的第一阶段,孩子画中的事物像商品目录一样杂乱无章地罗列着。
然后,发展较早的孩子,在五岁半后开始画基底线,给事物建立秩序,形成了二维空间并列排列的表达方式。

六岁后,用基底线来区域分隔开,建立画面的秩序感会越来越强烈。
六岁前儿童是以涂鸦为中心的重要绘画阶段。到了七岁左右,与其说用线条来画画,不如说是用线条围起来的画来进行表述。同时,开始分别从正面、侧面、背面三个角度画人物肖像。紧接着,到了八岁左右,孩子机会开始画有动作的人物肖像。


九岁开始,孩子终于开始采用和成人相同的观察方式,画法也开始向写实的手法转变,按照亲眼所见来画。这个时候,就可以带孩子开始写生,这个时候也适合学习一些绘画技巧。

当然,每个孩子的发育时间并不相同,作者也只是依照一个平均的时间来举例,但是当你在纠结选哪家美术机构时,可以先来看看这套书,可能会给你多一种选择参考。
文章来自点滴成长课堂。发布者:Jean,转载请注明出处。
评论列表(1条)
突然有个想法,想把女儿画的图图觉得有意思的东西收集起来放网站上,等女儿大了给她看曾经的成长轨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