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我离开之后》一位母亲写给女儿的“妈妈离世指南”,如果妈妈不在了……

《我离开之后》一位母亲写给女儿的“妈妈离世指南”,如果妈妈不在了……

豆瓣评分9.1,被翻译成多种语言,是一位叫苏西•霍普金斯(Suzy Hopkins)的母亲留给女儿的“妈妈离世指南”

为了安慰对“死亡”感到困扰的女儿,一位妈妈亲自创作了一本清新可爱的绘画笔记,从自己“离开”的第1天写起,一直到第20000天……其不仅关乎深沉的母爱,也关乎对于死亡与生命的探索和思考;不仅是一本给女儿的“情书”,也是关于死亡教育的优秀读本。透过这本书我们能发现,只有将死亡意识与生命意识汇合成当下的生活态度,孩子才能真正理解人生的价值和意义。

创造起因

说起苏西创作这本书的起因,本身就颇有些意味。 她的女儿哈莉•贝特曼(Hallie Bateman)在很小的时候,每到深夜,心里都会莫名地涌起对死亡的恐惧。她一次次地叫醒妈妈,寻求安慰—— “我会死吗?”
“会呀,但那要很久,很久,很久以后。”
“那,你会死吗?”
“会,但那也是很久,很久以后的事。”
可即便如此,心思敏感的哈莉每当涌现“妈妈会死去”的念头,仍会深切地感到痛楚。随着思绪飘飞,她想象着妈妈离世后的第一天、第二天,乃至此后的每一天: “地球会继续转动,但独自留在这个世界的我,却迷失了方向,脚下的路一点一点地崩塌……”
23岁的一天晚上,哈莉再次做了这样的梦。第二天早上她泪流满面地和妈妈说,能不能给她写一本笔记,“如果有一天妈妈真的不在了”,这本笔记可以指导她继续走下去。 苏西回报女儿以微笑:“当然没问题”,于是有了这本温暖了无数人的《我离开之后》。 

公开地谈论死亡以后便不会再害怕 苏西在她给女儿的笔记之中,用一段段诙谐幽默的文字、一幅幅生动可爱的插画,直接了当地跟女儿诉说“生死”。在她笔下,“死亡”成为一个没啥特别的、亮堂堂的词汇。 离开的“第4天”,苏西便请女儿为自己写讣告。作为一个报社编辑,她一本正经地解释啥叫讣告: “过去,讣告是免费的,而且由记者撰写,内容包括你的家庭、学业、职业生涯和对社区做出的贡献”、“讣告不光是一种形式,也是你在人世间为数不多的书面记录”……

可转而又调侃,让女儿千万别为自己写下类似“把智慧、爱和光明分享给生命里遇到的每一个人”这样的话,因为她很确定“办公室附近执勤的那位交警可不会赞同这句评价。”(估计是位开车比较彪的妈妈) “第7天”,把我埋葬” 苏西请求女儿别忘了在她的葬礼上播放两首歌。如果有人感觉不合口味,她提前致歉。

  苏西告诉哈莉,不要觉得墓地是令人沮丧的地方,相反地,“它更像一个让人着迷的家族历史资料库”。另外千万要记得,墓志铭要写得足够神秘,给大家留一些想象的空间。 对于自己的结局,苏西天马行空地做了一些大胆的猜测: 掉进一个大陷阱里摔死;被手机的语音助手导航到悬崖摔死;在圣诞特惠日抢货时被不小心踩死……但无论怎么死去,苏西说,人生的故事可能会有无数种结局,无论是哪一种都没关系。“不管我是怎么死的,死了就是死了,所以不如去看场电影,买桶爆米花吃吧。”
  令人颇感意外的是,类似“父母在,人生尚有来处;父母去,人生只剩归途”的话,苏西也表达过,不过,她给这句话补上了一个注解: 如果我们最后都会死,那为什么还要活下去?活下去最好的理由,恰好就是死亡。
“想象一下,如果我们永远不会死,你会在这无限的生命中浪费多少时间?只有当生命的最后期限逼近时,才有可能见证奇迹的发生。” 

“第21天,远足”……

“第3000天”,苏西猜想那时候女儿可能有了自己的小孩。她写给哈莉说,跟孩子也继续聊聊死亡吧:“如今,我们总是试图逃避死亡这个话题,这反而增加了我们对死亡的恐惧与不安。无论是我们的文化,还是我们的家庭,都需要多聊聊死亡。我们怎么迎接新生命,就该怎么重视生命的逝去。” 
她教女儿列出自己的遗愿清单,不过不是像大多人那样追求所谓的“精彩”。她建议女儿反向思考,列出一份“避之不及”的遗愿清单,把自己“死都不要做”的事情记录下来。
“第20000天”,苏西请女儿思考如何计划一场理想的死亡,花点儿时间想一想,希望怎样离开这个世界。离开的那天,在什么地方,穿着什么样的衣服,跟谁在一起,放什么音乐?……“记住,不管你身边曾有多少人陪伴,最后离开时都只有你自己。因为这是你的人生舞台啊。” “第20000天,计划一场理想死亡”
哈莉后来在母亲的影响下表示:“今天,我们公开地谈论死亡,这样等到不得不独自面对的时候,我们就不会那么害怕了。”
在妈妈离开的日子里,也要好好地生活 很多人说,看到苏西这册小小的绘本又笑又哭。除了和女儿坦诚诉说死亡,书中最触动人心的,便是苏西作为母亲对于女儿点点滴滴、夹杂在琐碎中的爱——一篇篇幽默风趣的笔记,像是母亲给女儿的一封封“情书”。 毫无疑问,这是个热爱烹调的妈妈。离开的“第1天”,就是教女儿做墨西哥鸡肉卷。
“第1天,做墨西哥鸡肉卷”配料表写得详尽:新鲜大蒜,丁塞拉诺辣椒,切丁辣椒粉、胡椒粉、卡宴辣椒粉……“你需要先切一大堆甜洋葱。你会不停地流泪,但最后你会明白,这些眼泪是值得的。” 不同种类的菜谱多达近十份,包括烤布朗尼蛋糕、烤山核桃派、鸡汤丸子等等……即使在自己离开后,苏西也希望女儿能够吃到“妈妈的味道”。做饭是件小事,但却大有意义:一是再怎么悲伤,也要好好吃饭、注意身体;二是做饭讲究细烹慢调,本身就具有一种“好好生活”的仪式感。

 “第2天”,当门铃响起,要开门好好跟客人打招呼,给他们准备茶和点心允许人们的关心。要记得给关心过自己的人写一封感谢信,“向别人表达感激之情,会让你把注意力放在关心你的人身上,而不是只想着离开的人。”要给狗狗梳顺打结了的毛,毕竟妈妈的离开与它无关。(苏西不放弃每一个讲笑话的机会,后面她又紧接着补充道:“当然,如果我的死确实跟它有关,给它梳毛的事情可以放一放。”)
即使觉得天崩地裂,也要将屋子打扫得井然有序:“人生就像一场赌博,需要时刻保持镇定,有条不紊。这样,你才能在关键时刻找到你的袜子。”

在女儿内心决堤的时刻,苏西也安排了一系列活动为女儿疏导情绪。
比如…摔东西——手边随便什么,最好是易碎物品,别想太多,使劲儿往墙上砸过去:“你说得很对,人生本来就是不公平的。好了,既然发泄完了,那就把它收拾干净吧,免得有人受伤。” 悲伤像潮水般袭来时,她让女儿闭上双眼,深呼吸,感受大地的气息:“找一片最绿的草地,跪在上面仔细观察。看看小虫身上的彩色条纹、落叶上清晰的脉络,这些才是真实的。” 照镜子的时候,学着像妈妈看过来的眼神一样看待自己——“有时候,你会忘记自己有多优秀。唉,只怨我不能在你身边时常提醒你。” ……

死亡如骄阳,但直视会让孩子更强大

死亡教育: 一是引导孩子坦诚面对死亡事实,正确认识死亡;二是同时将其作为情感教育的一部分。如此看来,《我离开之后》对两种目标都有所涉及,算得上一本不错的死亡教育读本。

文章来自点滴成长课堂。发布者:夏的色彩,转载请注明出处。

(0)
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
夏的色彩的头像夏的色彩
上一篇 2022年5月17日 上午10:36
下一篇 2022年5月17日 下午3:55

相关推荐

发表回复

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

评论列表(1条)

  • Jean的头像
    Jean 2022年5月18日 上午11:07

    泪目555…